2025 年 6 月 25 日,國家知識產權局一紙公告,讓廣東利拿實業有限公司(下稱“利拿實業”)再次成為橡膠裝備圈的焦點。公司自主研發的“自動上料密煉機”(專利號 CN223013617U)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,標志著其在高潔凈度、高精度煉膠賽道上的又一次突破。對一家深耕橡膠機械 17 年的民營制造企業來說,這張薄薄的專利證書,凝結的是從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的漫長蝶變。
一、專利亮點:讓雜質“零入口”,讓精度“再升級”
傳統密煉機在上料環節普遍依賴人工或半自動輸送,開蓋投料帶來兩大痛點:一是外部粉塵、毛發、紙屑等異物極易落入膠料,導致成品出現“黑點”缺陷;二是批次間重量誤差大,煉膠門尼粘度波動高,下游制品良品率難以提升。利拿實業的新專利給出系統級解法:
1. 全閉環上料隔槽——循環上料鏈條與接料擋板、擋料隔板形成“U”形密封通道,膠粒從儲袋到密煉室“懸空”輸送,全程不落地、不敞口。
2. 攪拌蓋雙級密封——攪拌蓋與入料口采用“錐面+O 圈”雙重扣合,開合角度 0—85°可調,既可在 30°小角度快速取樣,也能在 85°大角度徹底清料。
3. 支撐組件隨動平衡——蓋體任意懸停,避免傳統“氣撐桿”突然失壓造成的安全隱患,單人即可完成投料、觀察、清理三大動作。
實測數據顯示,采用該結構后,外部雜質摻入率由 120 ppm 降至 5 ppm 以下;同批次膠料碳黑分散度提升 8%,門尼粘度標準差縮小 28%,直接幫助客戶把輪胎半成品 A 級率從 92% 提升到 98%。

二、技術路線圖:一條“縫隙”里的十年深耕
利拿實業 2008 年創立于東莞厚街,最初只生產 5L 實驗型小密煉機。2012 年,公司發現高端汽車密封條客戶對“黑點”投訴集中,便組建 8 人攻關組,專啃“潔凈上料”硬骨頭。
2014 年 → 推出第一代“袋除塵+負壓吸”上料模組,雜質率降至 50 ppm;
2017 年 → 第二代“管道鏈板”上線,實現連續化投料,但蓋體密封仍靠人工壓扣;
2020 年 → 引入 TRIZ 創新方法,把“蓋體隨動平衡”列為核心矛盾,歷經 46 版結構仿真;
2024 年 7 月 → 第三代“自動上料密煉機”正式申請專利,2025 年 6 月拿到授權。
“橡膠機械看起來粗大笨重,真正的門檻卻在‘縫隙’里——如何讓膠料像半導體一樣潔凈,是我們十年如一日做的事。”利拿實業技術總監王工如是說。
三、市場落地:一臺設備,幫客戶年省 300 萬元
安徽某上市輪胎企業率先導入該專利機型(LN-160E),用于生產歐盟標簽法 AA 級綠色輪胎。連續 6 個月運行數據顯示:
? 雜質導致的廢品率由 1.8% 降至 0.2%,按年產 120 萬條、單條成本 380 元計算,年節省 8200 條×380 元≈312 萬元;
? 上料工序用工從 3 班 9 人減至 3 班 3 人,人工費再省 60 萬元;
? 密煉時間縮短 7%,綜合能耗下降 5%,碳排放一年再降 420 t。
“設備溢價 18%,卻 10 個月收回投資,這是我們能快速復制到華南、華東 6 家工廠的原因。”客戶設備部負責人評價。
四、知識產權:63 項專利背后的“創新護城河”
天眼查數據顯示,利拿實業已累計申請專利 136 件,其中 63 件已獲授權,涵蓋密煉、擠出、冷卻、在線檢測全鏈條;另有軟件著作權 12 項、注冊商標 12 件。公司每年把營收的 6% 砸進研發,遠高于行業平均 2.5%。2023 年,利拿檢測中心通過 CNAS 認證,成為華南民營橡膠機械企業首個國家級實驗室。
五、未來布局:向“數字煉膠”挺進
面對輪胎行業“液體黃金”膠、白碳黑高分散、可持續生物膠等新需求,利拿實業已與北京化工大學、華南理工大學共建“綠色煉膠聯合實驗室”,下一步將自動上料系統與 MES、AI 視覺檢測深度耦合,打造“數字孿生密煉線”——通過實時采集 120 組溫度、壓力、功率、粘度數據,結合 AI 算法預測最優填充系數,預計 2026 年 Q2 推出商用機型,目標讓煉膠工序像“半導體 FAB”一樣可視、可控、可追溯。
結語
從 5L 實驗機到 160L 量產線,從人工投料到自動上料專利,廣東利拿實業用 17 年時間證明:只要肯在“縫隙”里死磕,傳統裝備也能開出“智造”之花。隨著數字煉膠時代的啟幕,這家東莞隱形冠軍的故事,才剛剛開始。
